潘國森
間有師友笑言筆者「著作等身」,當然不敢承認有此事。一個作家要刊行多少種書才可以「等身」呢?
我們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生的中國小孩,自小讀到的主要是裝幀成冊的書。一疊紙每張都是兩面印刷,然後用膠黏在一起成為書脊,再包一個封皮,這書就可一頁一頁地翻。古老一點是線裝書,書頁和封皮都打穿了孔,再用線綁好成冊。
筆者這些年來出版過39種單行本(增訂版就不重算了),短的五六萬字,長的才10萬字左右,200多萬字的書疊起來,莫說不夠等身,頂多只能近膝而已!當代中國成年男人,中等身材約1米7(英制則是5呎7吋)高。估計今後筆者起碼有十多種書要出版,但還未及腰呢!
莫說潘某人一生難以「著作等身」,「我的朋友查良鏞」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家,他的《金庸作品集》共編成了36冊,疊起來還不夠1米高,即使再加其他已刊行的書籍,恐怕也還差了一點點吧?沒有結(jié)集的雜文就不能算進去了。
偶然在圖書館見到許多名家的《全集》,數(shù)十冊的硬皮精裝,疊起來都很少夠一個成年人那麼高呀!金庸不成,倒是有些多產(chǎn)小說家有可能「著作等身」,如果薄薄的一冊,或要二三百種單行本才成。倪匡有《衛(wèi)斯理》《女黑俠木蘭花》《原振俠》等小說系列,還有許多用其他筆名刊行的單行本,能否「等身」就有待「倪學(xué)研究」去發(fā)掘了。
轉(zhuǎn)念一想,古人著書實以「卷」作為單位,那是卷軸吧?如果以卷算,一種書數(shù)十卷,多種書就可以上百卷,平放在大書案上,才有「著作等身」的可能!
然後翻查工具書,才初識原典。話說宋初名臣賈黃中(941年–996年,生於五代後晉天福六年,卒於宋太宗至道二年)5歲時,其父「每旦令正立,展書卷比之,謂之『等身書』,課其誦讀。」原來賈黃中沒有「著作等身」,只是童年時其父每早命他讀「等身書」。讀多少?書卷放在一起,跟童年賈黃中的身高一樣的書卷。5歲小孩該沒有1米高,「等身書」也就幾十卷而已。賈黃中官至「參知政事」,等於副宰相級,學(xué)問淵博,但政事上沒有重大建樹。
後來清代著名文臣紀昀提出「著述等身」(他可能是第一人這麼說),再改成大家都用的「著作等身」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