貍美美

不知是不是錯覺,現(xiàn)在外出旅遊的人似乎愈來愈不快樂。隨便打開社交媒體,便可看到無窮無盡的抱怨:「××地好破舊!」「××地怎麼沒有垃圾桶!」「××地又貴又難吃!」「××地的人英文好爛!」「××地入廟參觀露肩膀也要管!」「××地再也不去了!」……本該美妙的旅途,卻變成「花錢買罪受」,看得人嘆氣連連,何苦呢?

表面上看是熱愛吐槽,內(nèi)在原因其實是跨文化敏感性(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)不強??缥幕舾行允侵冈诓煌幕粎R的情景下,靈活應(yīng)對文化差異的能力。具體到旅行上,可以簡單理解為喜歡探索、樂於接受多元文化,俗稱入鄉(xiāng)隨俗。著名旅行網(wǎng)站Agoda曾在2019年發(fā)布過一項調(diào)查,顯示全球範圍內(nèi),平均有高達46%的本地人會特別反感遊客「對文化差異不敏感」,位居「最擾人旅遊行為」第三名,當中又尤以新加坡人(63%)為最高。但在國人受訪者中,卻幾乎八成人都不太在意這件事。

當然可以不在意。作為本地人時,這種「不在意」的確是一種修為,可以讓自己保持好心情,也展現(xiàn)大度風(fēng)範;但身份調(diào)轉(zhuǎn)作為遊客時,這種「不在意」卻不僅會干擾別人,更會讓自己吃虧——因為旅行,本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。

這美好的關(guān)鍵,全在一顆開放包容的心。走出舒適圈,帶著好奇、純粹和接納,走走不同的路,看看不同的人,在一個個不期而遇中,感受自己的成長和蛻變。旅費應(yīng)該換回大筆人生財富,而不是一籮抱怨。

除此之外,跨文化敏感性遠不止關(guān)乎旅行,在全球化背景下,它更關(guān)乎一種能力:文化智商(Cultural Intelligence,CQ),並在全領(lǐng)域起著至關(guān)重要的作用。

有研究者發(fā)現(xiàn),無論是銀行家或士兵,還是科學(xué)家或老師,只要是需要常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職業(yè),高CQ都非常重要。因為高CQ的人能在多樣化的文化背景中更有效地發(fā)揮職能,而低CQ的人則總是會通過自己的文化透鏡觀察並判斷別人的行為,進而造就出巴別塔。

這讓小貍想起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個丹麥小夥子。只有20歲的他,某次到美國加州旅行,在荷里活大街歇腳時,被正在製作《帶路人回臺灣》影片的兩個臺灣人氣博主「捕獲」,問他願不願意免費去臺灣「三天兩日遊」。可能憑藉年輕和強壯確實不怕,小夥子帶著北歐特有的陽光和單純,僅用了3秒就答應(yīng)了。隨後,小夥子真的千山萬水去了臺灣,並配合度極高地體驗和接受了完全陌生的東亞文化,節(jié)目結(jié)束時收穫一眾華語粉絲。之後,小夥子又邀請兩位博主回訪丹麥,介紹丹麥的文化給觀眾。最新的進展是,小夥子自己開設(shè)了YouTube頻道,繼續(xù)傳播跨領(lǐng)域文化,一個月就收穫6萬多粉絲,而剛剛的第3支影片,單片播放量更達到53萬。

丹麥小夥子在結(jié)束首次臺灣之旅時和兩位博主擁抱告別,他感謝他們的盛情款待,他們感謝他「Say Yes」。小夥子是要感謝那個Yes,那個高CQ的Yes,正為年輕的他送上人生的厚禮。